受困于碎片化知识茧房-个人如何获得系统性认知

碎片化知识让人困在茧房中,永远在无知的路上,而且碎片的信息还容易让人产生误解。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获得系统性的知识?
受困于碎片化知识茧房-个人如何获得系统性认知
Photo by Wiki Sinaloa / Unsplash

今天想和大家探讨一个在信息爆炸时代愈发重要的问题:碎片化知识让人困在茧房中,永远在无知的路上,而且碎片的信息还容易让人产生误解。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获得系统性的知识?

在这个时代,我们每天都被海量的碎片信息包围,短视频、快讯、社交媒体帖子,它们像潮水一样涌来,看似让我们获取了更多信息,实则可能让我们陷入了"知道得很多,但理解得很少"的困境。这种碎片化的知识获取方式,很容易让我们形成思维定势,难以看清事物的全貌,甚至被误导。

我自己也曾困惑于此,但通过多年的阅读、写作、实践和反思,我逐渐摸索出一些构建系统性知识体系的方法。这些方法并非什么高深莫测的理论,更多的是一种持之以恒的实践和一种对深度理解的追求。接下来,我将结合我过往文章中的一些思考,分享我个人是如何尝试摆脱碎片化陷阱,构建相对系统知识体系的一些感悟。

一、拥抱长期主义:系统知识的基石在于持续积累

在我看来,想要摆脱碎片化知识的困扰,首先要树立"长期主义"的信念。正如我在《长期主义-阅读,写作,跑步,生活》一文中提到的,"长期主义者是长周期的坚持和专注,重点是过程而非马上要获得的某个结果;其次就是结果可视化仍然很重要,所以需要短周期的持续迭代。" 系统性知识的构建,并非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它更像是一场马拉松,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在漫长的周期内持续投入和专注。

为什么强调长期主义?因为知识的系统性,其核心在于深度和广度的有机结合,以及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这绝不是通过浏览几篇"干货"文章、看几个短视频就能实现的。碎片化的信息或许能带来短暂的"哦,原来如此"的快感,但这种快感稍纵即逝,留下的往往是更深的知识焦虑。真正的理解,源于对一个领域长时间的深耕、持续的思考和反复的实践。

我在《无法变现但一直在路上-个人十五年长期写作感悟》中也谈到,"写作是为了更好地思考,当你每天都有写作输出的时候,至少你每天都在做有意义的思考。你的思维还保持着活力,而不是退步。"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系统知识的构建。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将其视为一种日常的"修行",而非功利性的任务,才能真正从中受益。每天固定投入时间进行深度阅读,定期将所学所思通过写作进行梳理和输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对抗碎片化,编织自己的知识网络。

很多人会说,"我没有时间"。但正如我在跑步的例子中感悟到的:"一件事情不能完成并非你没有时间,而是这件事在你所有的todo list里面优先级低。" 如果我们真正认识到系统性知识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自然会为它分配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这需要我们有强大的自我内驱力,真正将构建知识体系视为一种内在的需求和乐趣,而非外在的压力。

我坚持日更写作多年,即使有时觉得江郎才尽,也会努力保持这种"连续性和节奏感"。因为一旦中断,就很容易形成惰性,最终可能放弃。构建系统知识也是如此,设立一个合理的、可持续的计划,并严格执行,哪怕每天只进步一点点,长期积累下来,效果也是惊人的。不要害怕一开始的缓慢和不成体系,关键是开始行动,并在行动中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学习路径。这个过程,就是将零散的"珍珠"(碎片知识)串联成"项链"(系统知识)的过程。

因此,要想获得系统性的知识,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调整心态,将目光放长远。不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享受知识积累的过程。通过长期的、持续的投入,尤其是在深度阅读和系统写作方面的努力,为构建坚实的知识大厦打下牢固的地基。这种基于长期主义的持续积累,是通往系统性知识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对抗信息过载、保持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所在。

二、结构化思考与第一性原理:从"是什么"到"为什么"

拥有长期坚持的毅力是基础,但如何才能确保我们的学习和思考是深入且成体系的呢?我认为,结构化思考和探究第一性原理是两个非常关键的方法论。它们能帮助我们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梳理出脉络,从表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在《问题分析和解决逻辑-麦肯锡七步成诗仅是开始》一文中,我探讨了问题解决的逻辑。其中,麦肯锡的七步成诗法虽然主要针对How类问题(如何做),但其核心的分解、整合、归纳演绎的思路,对于我们构建系统知识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面对一个庞杂的知识领域,我们可以尝试将其分解为若干个核心的子问题或子模块,然后针对每个模块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当对各个模块都有了较好的掌握后,再回过头来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将它们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过程,就是将知识结构化的过程。

例如,当学习一个新的技术领域,比如"云原生",我们可以先将其分解为容器技术、微服务架构、DevOps、服务网格等几个核心构成。然后,逐个攻破,理解每个技术的"是什么"(What)和"如何做"(How)。但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知识依然是相对孤立的。要形成系统性的认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为什么"(Why)——为什么云原生要采用这样的架构?这些技术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支撑起云原生的核心价值的?这个"追问为什么"的过程,就是在运用结构化思考,探寻知识模块间的深层逻辑。

而要真正回答好"为什么",就离不开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我在《道可道,非常道-从第一性原理到经验模式》中提到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在每一系统的探索中,存在第一原理,是一个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省略或删除,也不能被违反。" 应用到知识获取上,就是要求我们不满足于表面的结论或经验性的总结,而是要努力挖掘支撑这些结论的最根本、最核心的原理。

马斯克推崇的第一性原理,本质上是要求我们"把那些问题'煮沸'才能从里面找出那些最基本的东西"。这意味着,当我们学习一个新概念或理论时,不能简单地接受和记忆,而是要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直到触及那些不言自明、无法再简化的基本公理或事实。例如,在理解某个复杂的算法时,不仅仅是记住它的步骤,更要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设计,它解决了什么根本性的计算问题,它的效率极限是由哪些基本约束决定的。

这种基于第一性原理的思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不是停留在经验模式的简单套用。经验模式固然有其价值,能够帮助我们快速解决一些常见问题,但它的适用范围有限,一旦超出特定情境就可能失效。而掌握了第一性原理,我们就能拥有更强的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即使面对全新的问题,也能从根本出发,构建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当然,无论是结构化思考还是第一性原理的探究,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主动地、刻意地训练自己的思维方式。在阅读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学习新知识时,尝试自己画出知识的结构图、逻辑图;在遇到问题时,不急于寻找现成的答案,而是先尝试自己分析问题的本质。长此以往,我们的思维会变得更加深刻和有条理,构建起来的知识体系也会更加稳固和系统。

三、实践、复盘与内化:将知识真正融入自身体系

掌握了长期主义的心态和结构化、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法后,我们还需要一个关键的环节来确保知识真正为我所用,那就是持续的实践、深入的复盘以及最终的知识内化。正如我在《道可道,非常道-从第一性原理到经验模式》中提到的,"理论不能转理论,自我证悟最重要。" 知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笔记里,而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和反思的打磨,那它依然是外在于我们的,很难称得上是系统性知识的一部分。

我在文章中曾描绘过一个学习、实践、复盘与思维框架融合的"内循环+外循环"双循环结构。简单来说,"基于事物认知和问题解决的实践构成了关键的内循环,而学习+复盘的生命周期构成单独的外循环。" 这意味着,我们获取到的信息和理论(学习),需要主动投入到实际应用中(实践)。无论是解决一个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还是尝试用新的方法论分析一个现象,都是实践的过程。

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连接理论与现实的桥梁。很多时候,我们看书觉得都懂了,但一到实际操作就捉襟见肘。这就是因为缺乏实践,知识没有真正"落地"。通过实践,我们可以检验理论的有效性,发现理论与实际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会产生新的思考和感悟,这些往往是单纯阅读无法获得的。

然而,仅仅实践是不够的,更关键的一步是复盘 (fùpán)。复盘,就是对过去的实践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反思和总结。我在多篇文章中都强调过复盘对于个人成长和经验积累的重要性。在《问题分析和解决逻辑》中,问题解决的过程本身就包含了对假设的验证和结果的观察,这本身就是一种复盘。而在《长期主义》一文中,我对跑步经验的总结,对写作状态的反思,也都是复盘的体现。

复盘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解决问题,但是问题解决也不是最终目的,问题解决更加重要的是进行复盘提升你的自我经验库,用于下次迭代。" 通过复盘,我们可以提炼经验,吸取教训,优化方法,将一次性的实践转化为可复用的经验和能力。这个过程,就是将外部知识逐步内化为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不经过复盘的实践,很可能只是重复劳动,难以带来实质性的提升。

如何进行有效的复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回顾目标: 当初的目标是什么? 2. 评估结果: 实际结果如何?与目标的差距在哪里? 3. 分析过程: 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有待改进?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 总结规律: 从中可以总结出哪些经验、教训或规律?如果重来一次,可以如何改进?

通过这样结构化的复盘,我们可以将感性的经验上升为理性的认识,逐步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经验库"。这个经验库,不是简单复制粘贴来的理论,而是经过我们亲身实践和深度思考验证过的,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这些内化了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在面对新的、未知的问题时,给予我们启发和指导。

在知识经验库形成中。学习,实践,总结复盘是最核心的三个内容。

人们不可能通过思考养成一种实践习惯,而只能够通过实践学会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而这种思考方式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个人经验模式库。

最近在自己头脑里面一直在思考证悟这个词,或者叫实证,即凡所有事,必须经过你亲自实践或验证,往往你才能够最终确定是否满足你的期望,是否能够满足他人期望。

你的经验和体系化能力是通过大量实践后再抽象浓缩而成的,而不是简单的理论拼凑成的。

对于整个持续迭代和知识转化过程可以参考下图:

即随着学习实践,复盘总结的整个生命周期,整个知识库不断的进行演进,具体如下:

1.资料库:简单的资料收集和下载,简单的碎片化的阅读,泛读
2.知识库:主题阅读,主题学习,内容的精读,已有资料的归类整理
3.经验库:实践后的总结和复盘,经验教训,心得体会
4.模式库:在某一个专业领域长期的大量的实践,对一个事物群或问题群进行的体系化总结

再简单解释下就是。

最终,系统性知识的构建,是一个从外部输入到内部消化的完整闭环。它始于广泛的阅读和学习,通过结构化思考和第一性原理探究进行初步理解,再经由主动的实践去应用和检验,最后通过深刻的复盘来总结和内化。这个过程不断循环,我们的知识体系才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滚越扎实,最终形成一个难以被轻易撼动的、真正属于自己的系统性认知。

结语:信息时代的我们,面对碎片化知识的洪流,很容易迷失方向,陷入"知道很多,懂得很少"的焦虑。但通过我个人的实践和思考,我相信,构建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并非遥不可及。它需要我们:

拥抱长期主义:认识到知识积累是一个漫长且持续的过程,不急于求成,享受思考和学习的乐趣,像我坚持跑步和写作一样,让它成为一种习惯和内在驱动力。运用结构化思考与第一性原理:学习将复杂问题分解,探究事物本质,不满足于表面现象和经验之谈,就像我在整理思维框架和逻辑的文章和方法论一样,通过这种方式去构建自己认知世界的框架。坚持实践、复盘与内化:将所学付诸实践,并在实践后进行深度反思和总结,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经验和洞见,完成从"理论到理论"的超越,实现"自我证悟"。

这个过程,正如我在《道可道,非常道》中所探讨的,高阶的经验往往难以言传,最终形成的个人知识体系,必然带有强烈的个人印记。它不是简单地复制他人的知识,而是将各种理论、方法、经验与自身的实践相结合,不断迭代、优化,最终构建起一座属于自己的、坚不可摧的认知大厦。

获得系统性知识的道路没有捷径,它是一场需要耐心、毅力和智慧的修行。但每当我们通过思考和实践,将一个孤立的知识点融入到自己的体系中,点亮一片新的认知领域时,那种内心的充实和喜悦,是任何碎片化信息所无法比拟的。希望我的一些感悟,能为大家在这条路上提供些许参考和启发。

记住,对内不将就自己,不放弃成长;对外不迎合他人,不盲从热点。 在构建系统知识的道路上,保持这份清醒和坚持,我们终将摆脱碎片信息的裹挟,走向更深邃的理解和更广阔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