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如何转化成能力?

一、问题背景
1.1 群友提问
怎样把书吃透,内化成自己,践行起来。
1.2 我的补充
问题很有意思,也比较具有代表性。
阅读是绝大多数人获取信息可选的唯一、最佳途径,它具有相当的广泛性。
我们从小所接受的系统教育,就是以静态书本文字内容为主,它具有较高的体系化、逻辑缜密、前后关联性强、信息结构透明等优点,且出版社对于书籍出版、ISBN 的发放有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确保了出版物的质量不会像网络自媒体那样参差不齐。
中国是全球信息生产、流动最大的区域,其纸质出版物的价格与门槛在全球也是相当低的,因此我本人也非常推荐阅读出版物(不局限于纸质)。
二、关于读书
在阅读以下三个出发点之前,需要确保的是,对于阅读这件事,你有自己的记录工具(纸笔、软件 App、随书勾画),因为对信息的任何收集、感悟、见解,没有记录=没有接收=白读,不要高估自己的大脑。
2.1 带着问题去阅读
功利性特别强的一种出发点,带着明确的问题,去书里寻找解决方法。在阅读的时候,找到对应的目标章节,整个章节通读 2~3 遍,如章节里还提到其它关联章节,也进行阅读(确保按作者所引导的路线去理解)。
这种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作者在书里的案例,它所处的场景、面向的目标对象、所实施方法的当事人,是否与你实际环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应当做适当调整,以免出现刻舟求剑的现象。
2.2 带着目的去阅读
问题本身也是一种目的,但目的可以有很多种,分享我最近在实践的快速阅读法:
阅读一本书,将书中复杂的、比较全面系统化的、可以单独作为碎片知识使用的内容摘录下来。就像你开车一样,没人没红灯,一脚踩到满速(别超过车道限速哈),遇到红绿灯或者有人时(复杂的信息,满足前面的要求),停下来,认真阅读几遍这段话,确保理解了第一遍,然后摘录下来。
也就是说,作者不必要的情绪铺垫、口水话,都可以快速过一遍,把你关注的、复杂的、能独立使用的信息,摘录下来,作为卡片知识进行管理(后面有补充)。
2.3 带着好奇去阅读
好奇是什么?就是“一声惊呼”嘛,「啊!原来这个事情是这样的!」、「啊!事情还可以这样做?」
你或许没有明确的目的,也没有已存在的问题,你只是随便翻开一本书随便看看,发现一种打破你固有认知、信息茧房的全新观点,那么,不要带有任何压力、目标,放松~ 放松~ 再放松,你需要做的,就是每一个字认识,打磨时间,读下去,当你发现特别有意思的地方,记下来。
三、我是谁?需要什么?
书本是信息,自媒体也是信息,聊天文字还是信息,所有的内容,最基本的身份,就是信息。
那信息是什么?是人在进行活动时的过程、结果记录,也是人思考的动态记录,更是物理环境的时间历史。
那知识又是什么?蛋炒饭你会做吗?如果你不会,我告诉你如何做饭,这对于你而言,就是一个知识。但它对于我,是能力,因为我能很熟练做蛋炒饭,不需要参考任何新的信息,缺材料我还能自由调整,比如没有鸡蛋我可以换鸭蛋,这就是我能力熟练度的体现。
3.1 认识自己
回顾前面最开始的问题,之所以能提出这个问题,就说明提问者具备一个需求“需要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能力、认知深度”,因此,我们在寻找答案之前,不妨先找到问题。
怎样把书吃透,内化成自己,别践行起来。
认识自己,在当前上下文语境下,是要认识自己的优点、缺点、不足(需求),本文不提优点,关注一下缺点、不足,先阐明两者的区别:
缺点:不好的一面,比如脾气不好、没耐心、不讲礼貌,这些都是缺点,缺点是什么?缺点是明确对他人、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特质。缺点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在大多数环境下,都会产生作用。
不足:不足是动态的、变化的,根据当前所在的环境(物理、人际)而产生变化,比如我作为南方人,我的护肤能力在南方其实可以的,去油补水就好。但是我到了北方,那点护肤能力就完全不够用了,这就是在不同环境下,某些能力所能解决的问题不一样,也就是不足或溢出。不足不具备太强的普适性,很多不足点,影响范围不那么大,所以也不是所有的不足点都需要去提升或解决。
认识自己可以有一些方法,最简单的,咱们拿一张白纸将自己的生活半径给写出来,下面我举个例子:
工作:作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工作对我的重要性必然是最高的,即便它需要我在家庭方面做一些牺牲,视情况而定也是可以考虑的,因此它的优先级最高。
那在工作上,我有哪些缺点、不足,比如拖延症、人际关系、汇报能力、项目管理,这些都是专属于工作领域存在的问题。然后为每一个问题,定义影响范围,比如拖延症会使你每天加班,加班太晚回家进而导致对家庭缺乏陪伴,家人与你不和谐。最终,为每一个问题,打分定义严重情况(1~3 或者1~5,数字越大越严重)。
此时就不区分缺点、不足了,因为它其实都是要解决的,划归到一起来排优先级。
家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原生的、新组建的,都是我们生活在世界上的根据地,我们从这里出发,最终回到这里,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家庭关系,也是有评估标准的,你在家庭里扮演了什么角色?这个角色对应需要承担的职责是什么?你又做得如何?这些做得不好 or 可以提升的方面,你是否有所察觉?它们是否与你在其它方面(工作、社团)有重叠部分?比如拖延症,每天碗筷不及时洗导致产生蟑螂,引起孩子恐慌、家庭矛盾,比如人际关系,与伴侣缺乏沟通,没有及时地站在 ta 的角度去考虑 ta 的压力,感同身受彼此勉励。
家庭与工作,是大多数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两种场景,在这两个场景里,人所扮演的角色、需要承担的职责、具备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值得一辈子去维护、提升、迭代的。
社团:除了工作与家庭,大多数人还有一个身份,即社团,比如参加的公益组织,其所需要具备的能力,与工作差异不大,不赘述。
以上是在对该话题建立共同背景。
3.2 具象化
接下来需要拿出一张纸,最好是白纸,在上面画一个简单的表格。示意如下:
场景/问题 | 拖延症 | 人际关系 | 汇报能力 | 组织能力 |
---|---|---|---|---|
工作 | 3 | 5 | 1 | 0 |
家庭 | 5 | 4 | 4 | 0 |
社团 | 1 | 2 | 0 | 0 |
简单解释下表格里的内容;
可以看到,当事人存在明显的拖延症、人际关系问题,它影响到了当事人在工作、家庭方面的表现,那为什么在社团这块影响较小呢?可能是因为社团是 ta 真心热爱的事,对这件事 ta 全力以赴了。
另外可能存在一个疑问,为什么汇报能力在工作场合影响较低,而在家庭里负面影响达到 4 这个程度(最高 5)呢?在家庭关系里需要“汇报”这个动作吗?我认为是需要的,男女人格、思维都存在差异性,职业分工、家庭角色也不同,需要定期同步信息,这就是汇报(汇报有平级的也有越级的,在家庭里就是平级汇报)。
那为什么负面影响程度存在这样的差异?很可能就是当事人将在工作中用到的方式方法,用在了家庭上,出现了典型的适用性问题,因此需要灵活调整。
ok,上面做了一个简单的画布,来梳理当下个人在各方面的缺点与不足,先梳理出来,认识自己,然后再谈改变。
3.3 小记
基于以上两块,我们明确了:如何去阅读、阅读的出发点是什么,这有助于你把时间花在刀刃上,确保你有明确的需求、用合适的方法去阅读,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完成了信息摄入的部分。
四、管理信息
不要完全相信你的大脑,永远。大脑依托于人的生命,人的经历在产生变化、器官机能在成长 or 衰退,世界也在变化,这从而导致人对大脑已记录的信息,保持着一种不太稳定的认识,即记忆与理解偏差。
4.1 标签化
找一个软件(纸质也行,只是不那么方便)记录在第二节你摘录的所有信息,包括原文、出处、你的感想,然后为每一条信息打上属于你自己的标签,我的建议是「按照上面表格的问题项,打个主标签,这意味着这条信息直接对应了哪条问题。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喜好,比如作者、出处,或细分的问题子类,打其它标签」,方便你对信息进行管理。
简单的工具:flomo,适合处理非常碎片化的信息,有比较完善的随记入口、每日回顾功能。
全面一点的:语雀,目前国内比较完备的知识管理 App,缺点是要付费,普通版本 99 元/年。
免费低门槛:手机备忘录,缺点是如果你用电脑的话,可能不方便协同管理,大多数手机厂商并没有做电脑业务。在大多数软件(不区分是否付费)里,按 #标签名 的形式,即可打上标签,标签之间需要有空格间隔。
读到这里,你可能认为标签与文件夹分类极为相似,是这样的,文件夹更多是横向管理,其包括非常多方向的内容/具体文件,但一条信息,可以有多个标签,通过不同标签都能索引到该信息。
以下为本文的元数据标签示意,tags=标签,categories=本文所属目录,不过网络发布与本地文件管理存在差异,网络发布的文章可以归属在多个不同目录下,请忽视这点差异。

以下为建议的内容表现形式。
标题: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建议有,更方便后续阅读查找
来源/出处:某公众号、某人、某网络地址
标签:#亲子教育 #沟通 #寓教于乐
内容正文:示例内容、示例内容、示例内容、示例内容、示例内容、示例内容、示例内容…
我的感想 1:示例内容、示例内容、示例内容、示例内容、示例内容、示例内容、示例内容…某年某月
我的感想 2:示例内容、示例内容、示例内容、示例内容、示例内容、示例内容、示例内容…某年某月
4.2 故事性
前面标签化帮助你解决了信息在物理设备上的存储与管理,但是人很难控制自己记住什么、不记住什么,那下面咱们将如何更高效记住信息。
什么是故事性?换个词你或许很熟悉「案例」,没错,把你接收到的信息,往你经历过的事件里去套,套上去,然后进一步思考这样套上去是否合适,是否存在一定差异。
利用故事,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记忆、传递你所掌握的内容。
当你使用写故事的方式把一个方法、理论给记下来,一方面你更好地记忆了,另一方面,其实你也具备了部分实践能力,你知道这个方法能在哪里落地,你心里有数。
而当你用讲故事的方式把它讲出来,这体现出你对于信息的存储记忆、消化转变、嫁接能力。到这一步,负责任地说,本文的主题,你成功了一半。
讲故事怎么讲?我给你举个例子;
你接收到的方法理论:车辆逆行是违法的,不论何种车辆。
你的思考:为什么会违法?因为可能会撞到人、车,如何判定逆行?那就得有明确的车道划分。
你的应用:小明在农村乡下马路上,骑摩托车逆行,违法吗?不违法,因为农村乡下马路,人少车也少,最主要是街道不宽,多数情况下不容许 2 辆及以上的车同时行驶,没有正向逆向之分。因此,违法的前提背景不成立。
把一个干巴巴的理论记下来实属枯燥无聊,因此,无论是学校里的老师、社会上的培训机构、讲师,即便是自媒体、新闻传媒,许多时候宣讲一套理论方法,都会结合事实,这样既有利于传播、也方便受众理解。
当你把一个理论、知识点,通过若干个故事包装出去让不同身份背景的人都能够很好理解,无疑,你对这个理论、知识点,理解很透彻。
五、信息转化成知识、能力
5.1 以输出来规范输入
输入是什么?前面我们讲的,都是输入,你的输入来源可以是书本、自媒体、视频课程、学校,都可以。
那我们为什么要做输出?怎么做?
输出,就是通过可见的方式,把你个人的信息宝库,传递出来,比如某人在群里、私下,跟你聊到某个话题,你刚好有这方面的积累,你表达出你的看法、见解、思考,这便是输出。输出的作用在于,用你自己的语言,把你储备的信息传递给对方。
这个时候有几个关键点:
- 你如何输出?你的表达方式,体现出你个人对信息的理解,这里包含语言组织方式、字词用语,都是你个人对信息理解程度的体现。
- 对方如何接收?信息本就是用来流动的,如果接收方难以理解,那信息向对方的流动无疑是失败的。因此,在输出信息的时候,尤其需要考虑到对方的理解能力,比如本文,我发表在个人公众号、知识星球,他们对文内各个字词用语的理解,是非常到位的,基本上能确保一口气读下来。但是如果我换一个目标对象呢?原文发过去,可能就要对文中的一些字词进行二次解释。
输出这个动作的价值与前述「故事性」接近,都是通过面向不同的目标对象用不同的语言,将同一个信息传递出去,不断打磨自己对信息的理解。
5.2 以交流(辩证)来反哺输入
辩证的目的有两个,「对错、完善」,可以是其一,也可以三个目的都带。
对错,无非是想通过辩证来验证、强调自己的能力认知,在某一问题上是正确的、可用的,而对方所持观点正确性、可用性没那么足;
完善,通过与不同的人,就一个话题进行深度交流,巩固自己的认知,补充更多的信息以强化这项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带有任何攻击性,要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多去探索对方所持观点背后的底层思维,互通有无。既要坚持维护自己的观点,也要兼容对方的观点,多挖掘出不一样的信息。
5.3 把自己作为方法
开放、包容、互助,尝试着为身边人去做点什么,用自己的积累,去应用在他人的实际问题上,把问题当做自己的问题,去推动解决。是在验证自己的能力,也是在扩宽能力的适用范围。
六、结语
想要解决复杂问题,首先要成为一个复杂的人,而成为复杂的人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接收并理解复杂信息,将复杂的信息简单化、模块化、结构化,任意拆解。其后你就能将自己的方法论演化成非常极简的几条道理。
凡事要多思考几层。许多人面对问题,思考个 123 就无法深入了,这样探究不到问题本质,始终停留在问题表面抱怨。你若是比对方多思考一层,思考到 4、5,你获得的信息更多,得出的结论不一样,最终做出的决策也不一样。
缩小自我,缩小情绪。放大问题,放大理性。只有当你足够放大问题,缩小在问题面前的个人身影时,你才能够理性地看到问题的全貌,进而拆解、分析、解决它。
知识啊,能力啊,最开始都是一条干巴巴没有价值的信息,你需要它,它就是知识,你能够应用它,它就是你的能力。否则它一文不值。
信息一定是需要管理的,否则随着时间、人格、场景的变化,信息所能产生的价值越来越低,信息的保存(大脑会不受控制地丢失部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需要选择好的工具。